6月8日,由盖雅工场、盖雅学苑主办的「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新动能」——2021劳动力管理大会上海站圆满结束。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CEO章新波接受朋湖网采访。以下为访谈原文:
这个过程,就像是做数学题一样,是在做排列组合的最优解;同时,又像在做语文题,需要理解管理、业务运营理念。
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开,各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也陆续披露,沈阳成为全国首个人口负增长的新一线城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另外无锡、镇江等长三角城市也陷入人口黑洞,首次出现负增长。
对比2020年出现负增长率的沈阳,2019年的自然增长率为0.04‰;无锡2020年-0.16‰,2019年为1.18‰;而2019年就出现负增长的泰州(-1.62‰)和扬州(-0.6‰),2020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56和-2.29‰。
这些数据印证了陆铭教授的犀利言论,”今天人口负增长,未来还是负增长;今天人口持平,未来还是有可能负增长。
“陆铭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他在日前的2021劳动力管理大会上海站上对七普数据作出分析,并直言,”放弃幻想!我们要做好面对现实、应对现实的准备。“
此次活动主办方——全球劳动力管理云服务公司盖雅工场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章新波在接受朋湖网采访时表示,”不是用七普数据在做噱头,而是我们真正关注在关注人口问题。“
人口增速放缓、流动性增强、老年化进程加快、适龄劳动力减少,数据的公开让日益严峻的人口现实无处遁形。是的,放弃幻想。
政府:改革要下决心
放弃幻想的第一步,就是改革要下决心。
近10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落实落地,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目前城镇人口占比63.89%,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比重上升14.21%。
在这些上升的城镇人口中,有不少是流入的人口。数据显示,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长69.73%。很显然,此次人口流动的规模超过了预期。
与此同时,人口变迁带来的城镇发展也值得我们关注。陆铭教授特别强调,城镇化的动力被低估了。
据陆铭教授介绍,未来中国的人口分布将会更加集中化,如开头所提到的”今天人口负增长,未来还是负增长;今天人口持平,未来还是有可能负增长“正是出自此处。而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城市融合体正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那么对于人口不断流入的特大城市、人口不断流失的大中小城市及其农村,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呢?
基于此,陆铭教授提出了四个建议: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推动探索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款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政策,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驻人口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 城乡间和地区间更为自由的人口流动,可对冲人口红利总量下降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的劳动力短缺。
- 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人群的落户进程。
2)”地随人走“已经成为趋势,超大城市需解脱”开发强度“桎梏:
-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为优势地区提供发展空间),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 土地和住房供应要与人口流动方向相一致,真正做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 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房价高企的城市增加建设用地供应,加强低效利用的工业和商服用地向住宅用地灵活转换,建设更多商品房和公租房,适度放松容积率管制,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对城中村等低成本居住形态的包容度。
3)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资:
- 为步入高收入国家做准备,建议尽快推行12年义务教育,其重点对象是农村户籍儿童 。
- 加强在人口流入地的教育均等化,促进留守儿童和进城随迁子女在城市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 在特大城市,建议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协同,增加教育投入。
- 随着12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人口流入地,特别是在特大和超大城市,将面临大量新增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4)收缩城市和农村减量规划:
- 条件好的地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 其他更多人口净流出的地区,要做好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基础设施减量、公共服务向中心城区集中;
- 农村土地要深化改革、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总的来说,将人口流出地的公共服务向人口聚集地集中,提高人口聚集地的公共服务。当然,这并不是说只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资源聚拢作政策扶持,而是在城镇化和新农村的转换过程中,先将人聚集起来,再有效地提供优化的资源和基础设施。
过去的改革是有成效的,那就要继续改革,“决心一定是要有的。”
企业:有温度地学习数字化
陆铭教授的建议是从顶层设计出发,而作为企业来说,人口问题是更聚焦的劳动力问题,“企业的人口红利还未完全消失,但正在长尾化。”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CEO章新波表示。
作为长期专注于劳动力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章新波从人口变迁的现象出发,基于企业劳动力管理提出了新“人口红利”概念,并从算对人、知道人、用对人、云用人四个角度,给予建议。
具体来说,新“人口红利”是指,城镇化导致城市的劳动人口在不断上升、城镇化仍然有空间;低龄老年人的人口持续增加,拉长了工作周期;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变高,其素质和效能也在提升。
这意味着,劳动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正在到来。
近三十年来,劳动者的画像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影视剧中呈现的为例,1990~2000的《外来妹》中,劳动者是循规蹈矩的产线工人,本分老实;2000~2010的《杜拉拉升职记》中,劳动者是向往都市、相对舒适的白领;2010~2020的《二十不惑》中,劳动者则变成了衣着体面、时间自由,希望实现自我、努力生活与工作平衡的Z时代年轻人。
但由于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改变,未来这些劳动者很有可能同时出现在劳动市场上,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将面临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五代同堂“的局面。
虽然劳动力在减少,但复杂度明显上升了。
这时,算对人、知道人、用对人、云用人成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算对人”是企业数字化的第一步,它要求精确、自动、实时;接着便是“知道人”,将劳动者技能属性可视化,从员工进厂起就记录员工档案,为之提供多技能岗位的锻炼成长机会;然后要重视员工体验,让他们觉得被认可、被激励;重要的是“用对人”,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成本从事合适的任务;最后实现“云用人”,不止是企业内部,更是社会化全流程用工。
这是一套深度运营的系统,“甚至对一些电商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两套系统,一套POS系统,一套盖雅的系统。”
当然,也不乏有人质疑,这是不是一套帮助企业压榨员工的系统?章新波解释,这实际是对企业、劳动者和服务商三赢的局面。
目前,盖雅工场的服务人群以一线基础员工为主。一线的劳动者,特别是中国一线的劳动者,给人的印象就是吃苦耐劳,但在传统、原始的管理模式下,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锅饭”的现象,这对那些勤奋、上进的劳动者实际是不公平的。这就要求管理精细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另一方面,企业和员工大多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雇佣体系,螺丝钉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现在的服务业蓝领,如外卖骑手,往往会造成劳动者技能单一,使得劳动者在脑力、身体的上升期缺乏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虽然现在内卷让算法在人性上有些偏差,但我们还是要有温度地学习数字化。”章新波表示,企业服务一定是要考虑到企业的痛点,并且提升员工的体验。
比如在一线蓝领这个话题上,就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对员工进行智慧排班,并通过识别劳动者技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也给予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同时计算出更高更适合的薪酬进行嘉奖。“以往一些员工通过挣加班费挣更多钱,但现在可以通过发放效率奖金,员工可以收获更多绩效,企业也可以减少管理的风险。”
章新波不愿意把盖雅工场定义为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商,而是更倾向于定义其为运营和管理的企业。他向朋湖网解释,这是因为盖雅工场在管人的时候,把人和业务链接起来了,并且可以十分方便地衡量ROI。这个过程,就像是做数学题一样,是在做排列组合的最优解;同时,又像在做语文题,需要理解管理、业务运营理念。
也因为这套”数学+语文“的不偏科,章新波向朋湖网表示,盖雅工场是少有能出海的管理软件企业。“软件出海很多,但管理软件出海很少。”
据朋湖网了解,盖雅工场目前已完成D1轮融资,客户分布在全球24个国家与地区,每天全球1500余家客户的500余万员工在使用盖雅提供的服务。在人力资源行业极其分散、四万多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遍地开花的市场上,盖雅工场通过云化在线服务的技术服务和数据积累,建立了自己的竞争壁垒,并与其他线下服务机构一起,为劳动力管理赋能。
“科技公司往服务走,服务公司往科技公司走。”劳动力市场也是如此,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人口危机的大时代已经到来,回到陆铭教授的开场所言,还是要放弃幻想,保持战斗。
助力全新劳动力结构下的
企业数字化转型
扫码了解
盖雅全流程劳动力管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