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分析显示,我国劳动人口中失业风险高的三类群体是,16-29岁青年农民工、22-24岁大学生毕业生和45-60岁中年劳动力。因此,提高技能水平是减小上述群体失业风险、降低整体失业率的关键。
由摩根大通支持发起、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人才层次矛盾显著。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技能实用性不强,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供求缺口日益增加,农民工技能不足,且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匮乏。
上述现象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正逐步发展成知识型经济体,因此人力市场面对重大的挑战。”亚洲协会联席主席陈启宗认为,将大量低技术劳工转化成高增值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份报告中,大学毕业生再次被指“眼高手低”,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这其中也包括海归人员。
报告指出,学生本身就业准备不足、离职率高,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1/3,并且大约有7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
此外,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例如,大学毕业生普遍更为偏好在党政机关及国企等体制内单位就业,但现实是,新增就业岗位绝大部分来自于民营经济。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劳动力技能的不足,仍在制约着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2016年,我国有1200万高校毕业生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在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背后,许多雇主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不同于大学毕业生的“眼高手低”,农民工面临的是职业技能培训缺乏,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不足的问题。
虽然年轻一代农民工教育程度有所提升,但技能依然缺乏,且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匮乏。
同时,大学毕业、职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中老年劳动力这些大就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反映了我国整体劳动力供需的困境。
报告分析显示,我国劳动人口中失业风险高的三类群体是,16-29岁青年农民工、22-24岁大学毕业生和45-60岁中年劳动力。因此,提高技能水平是减小上述群体失业风险、降低整体失业率的关键。
针对上述问题,陈启宗认为,中国正逐步发展成知识型经济体,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低技术劳工转化成高增值人才是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人口数量庞大且多元化让这一议题更显得具有挑战。
农民工技能不足的问题症结在哪里?报告提出,应进一步帮助农民工打通职业上升通道,拓宽农民工的正规培训渠道。例如,建议再进一步鼓励市场化培训机构或社会企业的发展。
同时,职业教育和技能在职培训却存在实用性不强的问题。鉴于现实中愿意为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有限,因此可考虑更多地通过以提高员工稳定性为目标的制度建设等方式,比如签订定向培训协议等,让培训后的员工可以回到企业继续工作。
报告为此提出五方面政策建议。
一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教育机构加强与企业对接,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二是 职业培训平民化,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扶助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的技能提升;
三是 逐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模式;
四是 弘扬工匠精神,完善入学、求学、求职、发展全链条;
五是 打破行政性和行业性垄断,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推动户籍、社会保障、教育等制度改革,创造更好的人才流动、就业和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