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盖雅观点 / 李斌:人效提升的3个底层能力

李斌:人效提升的3个底层能力
李斌tim2024 年 10 月 24 日

是新朋友吗?点击“盖雅学苑”关注我们

回复“1”领取盖雅学苑精选文章电子书《人效,快与慢》

文|李斌Tim

本文共3931

建议先收藏后阅读


我在今年劳动力大会上的演讲《人效管理的5种范式与实践》的最后环节,提到了人效提升有3个底层能力,即组织能力、数字化转型能力和与人性共情的能力。

当时只是蜻蜓点水,有些浮皮潦草,今天借此文再深入展开叙述。


组织能力

我需要先明确一点,我讲的“组织能力”,不是“组织的能力”,不是用其衡量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这里的“组织”着重点不是其名词属性。

我讲的“组织能力”中的“组织”更多的是一个动词,即把一群人“组织起来”的能力。别人讲的“组织能力”偏重于“能力”两个字,我这里偏重于作为动词的“组织”这两个字。

社会化大生产之前的“组织”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组织结构,保持一定的层级式管理即可。但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以及随后的工厂制等接近现代的生产和流通体系的出现,规模化大生产倒逼着“组织”的复杂性。

最终在1855年由麦卡勒姆画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组织结构图

图/麦卡勒姆画出的世界上的第一张组织结构图

组织结构图就是对于“组织”结果的展现,但我们也往往把这种可视化的组织结构图对应称之为“组织”(名词属性),不过这容易忽略了静态图示背后的动态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过程包括了横向的基于专业的流程的分工,和纵向的基于权力的责任的分配。一个完整的组织图就涉及对这两方面的描绘,公司内部是如何把所有的工作任务分配到不同的组织节点里,同时权力是如何在一层一层的组织层级中进行流动的。

这两层分工的效率,我称之为“组织效率”,它是我在讲人效时候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的人效指标,相对应的两块称之为:流程效率,或者横向效率;决策效率,或者纵向效率。前者是工作任务在公司内的流动速度;后者是复杂任务或异常任务需要决策时在公司内的流动速度。流程效率和决策效率越快,人效肯定越高。

组织效率是组织成果的直接检验,这是显性的指标,而组织能力则更加隐晦,它甚至没办法直接进行衡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对于组织能力往往需要通过调研,即通过主观反馈来测量的原因。

在我看来,组织能力是决定组织效率的关键因子。组织能力强,组织效率高。

组织是把一群无序的人和无序的事,整合成错落有致、井井有条的状态。这种整合就是通过流程和组织结构来实现的,但是流程和结构都是形式要件,决定一个企业是否有效整合的其他因素还有太多,而这些恰恰才是关键——即能力。

比如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越强,整合能力往往就越强;一个公司的员工忠诚度越高,员工对于规则、流程、战略、任务的执行度也越高,整合就越强;一个公司上下同欲力出一孔,自然目标性就越统一,整合就越强;等等。

这些在我看来,就是组织能力的第一个部分,即整合能力。

图源 / pexels

更关键的组织能力还包括在组织整合过程中的人的主观动能,即对工作任务的投入。不管是形式要件还是实质要件上的整合,员工的服从和参与不代表着员工愿意的投入状态。更强的投入背后是组织的动能问题——绝大多数的组织成员是不是都展现出高度积极的工作状态?

组织的动能可以来源于自上而下的愿景塑造和过程管理——比如现在热络于硅谷的“创始人模式”;也可能来源于自下而上的自我驱动力的打造。组织动能需要驱动力,没有驱动力,放任式的组织可能会归于灭亡,时间早晚而已。

综上,我讲的组织能力就是组织的整合能力和组织的动能。

有这两种能力打底,进行人效变革才有保障。尤其是人效就是组织变革,是一个“旧状态的有序——无序——新状态的有序"的变革过程,确实需要强有力的整合能力。

同时,人效多数时间还是负能量的,如果没有组织强大动能的对抗,也可能会把整个组织带入“黑暗陷阱”。


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人效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美国从1947年就开始统计劳动生产率指标;泰勒1911年就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加尔布雷斯1885年就做了砌砖实验改善效率;再往前,1776年亚当·斯密就提出了分工协作的原理。

可以说,一部管理学史就是一部人效提升的历史。

那之所以当下中国企业再提“人效”这个词,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同“人”这个字有关系。过去我们一直提效能效率,但更多的着重点在技术工具设备等,是对于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由于中国是人口红利大国,所以总觉得劳动力投入是无限的,就没有过多的着眼于人。但是到今天,当人口红利褪去,当人的成本还在增长,当我们还要再往前一步追效率的时候就发现,原来人也可以作为效率效能的突破口。要么降本增效,要么提效降本。

图源 / pexels

但除了上面这个原因之外,人效之所以还能成为一种趋势,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效是真的可以提上去的,本质上就是相比于过去的提效有了一种新的范式革命。这种新的趋势就是: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本质上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自己的业务,包括对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改造,前者更多面向客户,后者更多的是面向内部员工。

大部分的数字化可能是先做业务流程改造,但是今天随着更多先进信息技术、云端产品的出现,对公司价值流创造的过程改造也蔚然成风。

尤其是劳动力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我们对于员工的时间、技能和激励的管理也成为了可能。过去我们对于劳动者的管理比较粗放,有了先进的理念利用管理模式去引导,但今天我们实际上通过技术的工具也可以实现精益化的管理。

我以前听过一个词叫micromanagement(微观管理),最近我又听到一个词叫nanomanagement(纳米级管理),意思其实都一样,要对管理的过程、价值创造的过程进行精益精细化管理。而数字化的技术的应用,则是保障这种精益管理的实践落地的基础。

人效时代,本质上就是更精益,才能创造更大可能性。

数字化转型能力,可以让人效管理实现更高的加速度。


与人共情的能力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组织是人与技术交互的产物。

所有的组织状态都受人和技术的互动的影响,人接纳技术是一种状态,人反抗技术又是另一种状态。

所以我们在谈人效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人的因素。因为当我们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时候,本质上也把人纳入了改造对象,更何况其他非数字化的模式,比如直接的降本增效模式,对人带来的冲击。


图源 / pexels

多数时候,人效就是需要改变人,要么直接从根本上冲击人、伤害人,毕竟有的时候企业不得不去裁员降薪;要么也是从间接上要改变人的习惯模式,比如提效率也是要求人能更够更加适新的技术和作业流程等等。

毫无疑问,人效是对抗人性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反人性的。

上面谈的是人效对于普通员工的影响,人效同时还会影响到公司内部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和协作。人效要从低质量的增长到高质量的增长,也是对于业务经营者的挑战。如果没有业人财的共识,人效又会成为业务和人力单位以及公司1号位之间的三角矛盾,挑战公司既定的管理程式。

所以人效要求大家都要离开舒适区,进入挑战区,这当然是有难度的,有阻力的。那么对于推动人效管理的人来说,如何减少阻力?

答案也很简单,我们需要理解人性,需要与人性共情;需要一把手躬身入局,亲力亲为;需要做好组织解冻工作,调好合适的水温。

我在人效课程上的关键理念就是,我们需要人效管理的新模式,从降本增效到赋能增效,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把人当作主动者,通过激励赋能的模式,来提升效率,进而推动效益提升。这种人效飞轮模式是尊重员工的。

当然如何能在微观层面上做到尊重人性,这个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理解,可能把自己的身段放低,做到谦逊低调,同进能站在对方的视角看问题,把一个短周期的问题尽量用长周期的方案来解决等等,会是一些技术性的答案。但尊重人性这样的道理,至少要记在心里。

综上,我用一张表格概括了上面三种能力的不同之处和着重点,供参考。

李斌

盖雅工场战略与运营高级副总裁

人效研究院首席专家

18+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专注于人效管理、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解码、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盖雅学苑是盖雅工场旗下的管理知识输出平台。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咨询热线 400-629-6868

扫码了解更多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

扫码了解更多

上一篇 文章
现在还能“跳槽”吗,离开还是留下?尤里奇为你提供了5个判断法则
现在还能“跳槽”吗,离开还是留下?尤里奇为你提供了5个判断法则
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错在哪?
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错在哪?
盖雅工场
劳动力管理系统
我们始终关注劳动力管理领域,时刻为您创造劳动力管理价值
体验DEMO演示

产品推荐

智能排班
算法云实现多种优化目标,数据洞察助力企业转型决策,开箱即用
了解详情
实时考勤
数据实时准确,异常自动校验,让复杂考勤变得更简单、更省钱
了解详情
精益工时
精确追踪工时控制劳动力成本,打开工厂绩效的黑盒子,透明可视
了解详情
销售绩效
优化销售队伍的指标和奖金管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了解详情
劳动力分析
实时可视化劳动力数据看板,多维度交叉数据分析,打破数据孤岛
了解详情
人事薪资
重塑混合劳动力队伍的数字化员工体验,助力敏捷强韧组织
了解详情
SAP SuccessFactors
涵盖核心人事信息、排班考勤薪资、员工自助全流程,全新云端体验
了解详情